欢迎访问bat365在线平台!

科学网:“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收官在即

时间:2019-04-03浏览:1373

“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收官在即

夺回南海深部研究的主导权


历时8年,32家单位、700余人次直接参与,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简称南海深部计划)即将收官。

“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做最后的集成。”中科院院士、“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近日告诉《中国科学报》,“经过这些年,我们还是很争气的,中国正在我国最深、最大的南海,夺回深部研究的主导权。”

  

边缘海研究的最佳选择

  

“不对深水区进行研究,南海的很多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中科院院士孙枢生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明确指出。

其实,我国海洋学界早在2007年就开始探讨南海基础研究大型计划的可行性。在汪品先等一批海洋科学家的积极推动下,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启动了南海深部计划

“如果在一个范围有限的边缘海,将现代深海过程与地质演变结合起来研究,就有可能通过‘解剖一个麻雀’,在崭新的水平上认识海洋变迁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正如汪品先所说,南海是最佳选择。

从海盆形成前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始新世海相层,到海山上的古热液口、锰结核场和冷水珊瑚林;从深海的西部边界流、沉积物等深流搬运,到深古菌的有机质降解作用……8年来,我国科学家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

“我们做的结果超越了预定的目标,超额完成了任务。”说到这儿,汪品先既高兴又兴奋。

起初,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有8个,涉及深海盆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个方面。

以南海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为例,汪品先告诉记者,要把南海年龄搞清楚,只要研究南海是怎么扩张的,但是获得大洋钻探的支持,实际上他们还进一步探索南海的成因,把南海扩张之前的故事也抓住了。

“基础科学研究跟工程项目不一样,需要随着研究的进展及时调整计划。”汪品先说。

  

点燃南海研究热潮

  

这项为期8年的研究计划为什么能够超预期完成?汪品先连用了两个赶上了“‘南海深部计划执行过程中,赶上了我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赶上了我国深海科技实力加速发展之机。

尽管南海如今已经成为国际深海研究的焦点,但南海的深海研究是外国人最先开始的,中国开始得很晚。“南海深部计划”之前,国内外科学家对于南海深部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

在汪品先看来,“南海深部计划”如同一枚熊熊火炬,迅速点燃了我国海洋界研究南海的热情。

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32个单位共完成重点支持项目42个、集成项目10个,培育项目8个,700余人次直接参加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

2013年的蛟龙号到2018年的深海勇士号,南海深部计划实现了3个深潜航次。通过深潜航次,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古热液区,发现在南海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底铁锰结核区,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

此外,“南海深部计划”还开展了3+1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开展南海科学钻探,这是原来不敢想的。bat365在线平台教授田军感慨道。

通过“南海深部计划”的开展,深拖磁测系统、宽频带海底地震仪、深水锚系观测、海山浅钻等众多先进深海技术,都在南海得到了集结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国际合作的“天然实验室”

  

“像这种大项目的‘命根子’就在于合作。”汪品先说,“合作太重要了,跨学科、跨部门、跨时间尺度,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随着“南海深部计划”的开展,我国科学家开始掌握了南海深部研究的主动权,奠定了南海深海科研上的主导地位。

“南海深层海水怎么流,碳循环有哪些过程,气候怎么演变,海盆怎么形成……对各个学科我们都提出新的看法,甚至是与主流认识不同的观点。”汪品先认为,中国科技有待转型,应该由原料输出型转向深度加工型,应该在国际学术界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学派。

为此,汪品先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南海深部计划”结束后的研究计划。他提出,要进一步聚焦关键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南海成为开展大型国际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国际上树立边缘海的研究典范。

和许多海洋研究计划一样,国际合作是“南海深部计划”的一大特点。“随着‘一带一路’科学合作的加强,下一步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科研国际合作,正逢其时。”汪品先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