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长于内陆的维吾尔族男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蓝色的海洋研究上——他就是bat365在线平台翦知湣教授。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揭晓,10人获得这一荣誉,翦知湣教授榜上有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海遭遇新一轮疫情期间,翦知湣教授驻守校园,冲锋在第一线,带头为学生送餐,倾情守护学生平安。
【坚持第一手资料】
这位博士生导师,16岁上大学,27岁拿到博士学位,在南海、冲绳海槽和西太平洋的古海洋学与微体古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等级的创新成果。可谁知道,当年翦知湣可是并不情愿进的北京大学地质系。他原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可是高考却让他和地质打起了交道,从小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他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子。
当他进入地质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后,却不禁对海洋地质和古生物产生了兴趣。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实验室,晚上12点才离开;学问从海上采样、室内分析和镜下鉴定做起——他坚信,只有第一手的材料、第一手的数据,加上创新开拓的精神和开阔的思维,才能做出好学问来。
为了得到最好的实验材料,翦知湣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古海洋学航次考察。1994年,他踏上了中德合作“太阳号”95航次的南海考察大船;1997年,他登上法国的玛利亚·杜弗莱丝号考察船,参加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第三航次的西太平洋和南海考察;1999年,他又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大洋钻探考察船,参加了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
船上的生活辛苦而单调。每次出航,翦知湣都必须每天在船上实验室里工作12小时以上,加上前后的准备工作,每天工作不下14小时。但是,他觉得机会宝贵,辛苦值得。因为“几乎全世界所有这方面的专家都聚集到了考察船上,天天和大师们一块儿吃饭、聊天,可谓长进神速。要知道,那些人平时想见一面都很难!”翦知湣说,1999年ODP184航次时,在中国南海采集了不少质量很高的岩心材料,用它们测得的数据,至今还在被许多科研和石油勘探单位使用。
【阅读海洋气候的人】
“海底沉积着地球的各种记忆。它们都是‘地质历史书’的页码和页码上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们就能够还原古代某个时段的全球气候条件。”在翦知湣教授眼中,对气候环境自然演变机制的认识,既是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也是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的先决条件。
翦知湣告诉记者,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要获得研究所需的实验样品,就必须开展海上作业,并结合陆地野外地质考察工作。bat365在线平台海洋地质学科于2008年12月10日组织实施了“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流域次表层水专题航次”,从青岛出发,直到巴士海峡,历时约40天,作业25个站位,历尽辛苦,采取了一大批现场实测数据和样品。不仅如此,翦知湣所在的研究团队,创新地提出了“海陆结合新视角”——拿同时代的陆地上的沉积物与海洋的沉积物进行对比。
近年来,翦知湣奋斗在海洋地质学和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提高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国际地位。2020年,翦知湣教授当选PAGES(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科学委员会的共同主席,是PAGES成立30年来任此职的首位欧美以外的科学家。他负责主持了3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西太平洋古海洋学和东亚古季风海洋记录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完善和发展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的理论假说,挑战了气候演变理论的传统认识。
【不遗余力培养学生】
潜心教育教学,甘守三尺讲台,翦知湣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讲“海洋地质学”“古海洋与古环境”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培养,他更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下,翦知湣先后指导了5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培养了10余名博士后。他不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精神,而且在支持年轻学生成才方面,不遗余力、不计个人得失,所指导的论文都以研究生本人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他说,他自己就是从考察船上“练”出来的,所以他总寻找一切机会,将学生送上考察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师、参与到前沿科学研究。尤其是,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合作。譬如,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他招收了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研究生;他的博士研究生都有国外合作培养和国际航次考察的经历,所培养的学生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有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有的代表中国参加IODP航次等,展示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国际地位和我国青年学生的发展潜力。
在学生的眼中,一说起工作,翦老师总是充满了激情。他常常与学生谈理想,谈追求,谈精彩的海洋世界和有趣的经历给他的研究带来的惊喜和动力。他说:“是神奇的海洋世界吸引着我不停地探索,快乐便在于从未知到有知的过程中。”
【化身“外卖小哥”校园内送餐】
今年4月,上海遭受新冠疫情,大学校园全封闭管理,3万多名在校生的一日三餐送餐工作成为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翦知湣院长闻令而动,组织包括学院党委、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内留守海洋楼的教职员工即刻行动起来,纷纷加入为学生送餐的队伍中。他自己也带头冲到第一线,拉起小推车奔向食堂,为西北一楼近900名学生配送三餐。因送餐量大,每次需要往返3趟。送饭的过程中,他和老师们还不断地讨论着优化路径的问题,为的就是让同学们能早点吃上“热乎饭”。宿舍大楼门口,翦知湣院长一边把一筐筐盒饭从推车上搬到楼内,一边打趣说:“感觉像是回到了多年前出海时搬运样品的时候了。现在只想自己动作能更快点,还得再练练!”
在疫情最严重的一百天里,翦知湣教授始终坚持留守学院坐镇指挥,自己每天依然保持12-14小时的工作时长,疫情形势许可的时候到各个办公室走一走,看一看,这些都在无形中为保障学院正常运转的值班老师们鼓足了干劲。因为有他,大家就安心。
作者:李蕾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2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