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末次冰期以来的南美季风演化
——蓝海论坛第七讲
受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开放课题基金的资助,近期巴西圣保罗大学Cristiano Chiessi教授访问我院,并在9月29日下午的蓝海论坛上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报告了南美季风的最新研究进展。
南美季风是全球季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亚马逊热带雨林。这个全球最大的雨林不但贡献了20%的大气氧气,号称地球之肺;而且容纳了巨大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最宝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先前利用洞穴碳酸盐沉积物,已经发现南美季风主要受到南半球夏季辐射量的控制,呈现出有规律的岁差周期。并且在千年时间尺度上,例如在大洋经向翻转流减弱或者停滞期,由于海洋热量输往南半球,导致热带辐合带南移,南美南部出现较强的季风降雨。因此,南美季风与北半球季风呈现出规则的“反相位”现象。
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南美季风演变可能并没有原先认为的这么简单。石笋孔隙水的氧同位素分析表明,石笋在结晶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氧同位素分馏平衡,也就是说,石笋氧同位素不能代表大气降水同位素的信息,也就不能忠实地反映季风历史。因此,很有必要利用陆地植被记录和海洋陆源输入物记录进一步追索季风规律。目前记录揭示了南美季风更多的区域性特征,例如发现亚马逊盆地东西两面的季风降雨在岁差周期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热带雨林植被对降雨变化的复杂响应特征;区域季风降雨中的斜率信号等等。如何对这些新记录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归纳,还是尚在探索的课题。在报告的最后,Cristiano还展示了目前他正在与国际科学家团队一起努力推进的两个项目,即利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在亚马逊盆地获取四个深钻;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亚马逊河口获取海洋里的陆源沉积物。这两个计划将提供始新世以来的南美季风历史。
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推进巽它陆架的钻探计划。巽它陆架横跨赤道,在冰期低海平面时期曾经大规模出露,其上肯定发育了规模壮观的热带雨林。因此,巽它陆架就是消失的另一个“亚马逊雨林”。对现今南美亚马逊气候、地貌、河系、生物多样性等的认识,必然有助于我们揭开巽它陆架辉煌的历史。因此,今天的讲座对我院的今后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