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圈层 横跨时空 放眼行星
——海内外千余名华人学者齐聚上海,共话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热点 7大主题,19个专题,近600个会议报告,千余名海内外华人学者,164个境内外单位,高度的跨学科交叉,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大师与青年学子面对面……7月2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将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大气、海洋、地质、生物、行星科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共话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展望地球系统科学未来发展前景。
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bat365在线平台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地球系统科学首次大会在2010年举行,六百多人参加; 2012年的第二次大会有八百人参加,这回第三届大会人数上千。会议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其新颖的主题:地球系统科学。
我国是地球科学的大国,各种学会应有尽有。但是这次会议以学科交叉为特点,海、陆结合,古、今结合,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结合,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这就是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与会者中不乏国内外的权威科学家,但会上采用中文进行交流,实际上为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了华语平台。
会议的另一特色是新颖的组织形式。会议没有开幕式和主席台,一开始就是“开门见山”的学术交流。与会者不论头衔一律平等,出席大会的17位院士和学生一样参加讨论,一样在分组会上作报告。
本次大会设置了“生物演变与环境”、“海洋与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部过程与行星循环”、“深海资源与技术”、“地球系统动力学”及“地球系统科学与资源环境问题”七大主题,下设有19个专题。这些专题的设置采用科学家自由申请、大会学术委员会综合确定的原则,每个专题由2至3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召集。共有250个口头专题报告,333个展板报告。
来自国内外的8位知名学者将进行大会报告,介绍从青藏高原环境到南海大洋钻探,从气候变化到行星科学等各方面的最新进展。会议期间,主办方还将组织发布我国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重要信息,包括我国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新思路、岩石圈研究进展、“蛟龙”号载人潜器南海探测等。会议结束时将举行“中国地球系统科学展望”为主题的大会论坛。
为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大会学术交流,本次大会还特别面向在读的地球科学学科研究生设立学术资助,此次一共为33位海内外优秀研究生来沪参会提供了全额或部分资助。大会学术委员会和专题召集人将评选出“优秀学生展板”并颁奖。
此次大会还特邀了上海多所知名高中的地理教师,参加会议期间举办的“地球系统科学科普一小时”活动。
“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秘书处供稿
最后更新 (2014-07-21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