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世界上70%的火山爆发是在海底,但是直到最近人类才能在海底直接观测、摄影记录。请看,这就是2009年5月西南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的现场。。。。。。”,美国John Delaney教授在上海的科普演讲,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海底奇观。华盛顿大学的Delaney 教授是美国海底联网观测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今年11月13日由上海市科协和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组织的公开讲座上,以“海洋与人类”为主题作了精彩演讲,作为“第二届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的公众活动。
第二届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afloor Observation),于2011年11月11-13日在上海bat365在线平台举行,是继第一届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之后,在我国举行的第二次海底观测国际会议。会议由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bat365在线平台)、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科技部社发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联合举办,汪品先和苏纪兰院士担任主席。国内外共80余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来自美、加、法、意、日等国的十一位海底观测顶级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会议的主题是海底观测。世界的海洋科学正处在转折关头。人类历来从海洋外面——从船上 、岸上、以至于天上——去“考察”海洋,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深入海洋内部“蹲点”,从海底对海洋进行原位、实时的长期观测。海底观测是人类继对地面/海面观测、空天遥感以外对地球观测的第三个平台,将把观测仪器放到海底,通过光电缆连线网络,向各个观测点供应能量、收集信息,从而实现从海底地壳直至海面的多学科、全天候连续实时观测。一场基于海底观测科技发展,给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带来革命性突破,改变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变革正在来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海洋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大。随着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各级政府和民众对海洋科技的发展日益重视。为抓住契机,bat365在线平台于2008年5月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来自6个国家的58名代表参与了该研讨会。
之后,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bat365在线平台于2009年4月成功地在上海附近的东海近岸浅水区建成中国第一个海底观测试验站——小衢山海底观测试验站,对海底观测的接驳、信息传输和控制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积累了浅海海底观测网的建设经验,为2009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成为国际海底观测联盟创始国之一打下了基础。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由bat365在线平台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深海海底观测网的组网核心设备(深海接驳盒、原位化学观测系统),于2011年4月成功地与美国加州MARS海底观测网络在水深888米处并网,已正常运行半年,获得极大成功,使得中国的深海观测技术跨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此外,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和bat365在线平台还编写了我国海底观测领域第一部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中文专著《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赶在11月的会议前夕正式出版。
本次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主题包括:1. 海底观测系统:运行和优势;2.海底观测和灾害预警;3. 海底之下的观测;4.海底观测:创新与前景等四个方面。会议的前半段,与会的国外海底观测专家针对上述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汪品先院士介绍了中国深海发展历程之后,美国 Delaney 教授作了题为“下一代深海科学、工程和教育:近光速通讯的传感-自动网络”的主题报告,揭开了本次研讨会的序幕。随后,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者分别就各国海底观测网络建设的最新进展、建设思路、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应用海底观测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等内容作了精彩报告。这里有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主席K. Suyehiro介绍海底井下观测地震预警的国际计划,意大利P. Favoli介绍欧共体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底观测计划的远景和进展,加拿大K. Juniper交流“海王星”等海底观测站运行管理的经验,科罗拉多大学葛社民综述海底水文地质的科学问题与应用,蒙特里海洋所张燕武展示海底观测中应用水下活动平台的新进展,和W. Kirkwood介绍实测海水酸化的新技术,斯克利浦海洋所J. Orcutt对美国海底观测计划中“赛伯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的介绍,明尼苏达大学丁抗关于热液口持续实测技术新进展的报告,此外还有Y. Kaneda就日本在海底观测计划中取得的成绩和展望的综述,和法国J.-F. Rolin 着重近海海底观测的进展报告。
会议后半程,围绕在中国建立海底观测系统展开交流,bat365在线平台周怀阳教授报告了近年来我国海底观测网络技术发展现状,汪品先院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东海和南海建站面临的科学驱动、站点选择和如何建设等问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专家们在交流中踊跃、坦诚地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会议最后,John Delaney教授在上海市科协和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组织的公开讲座上,以“海洋与人类”为主题,作了精彩的科普演讲。
本届研讨会取得的收获大大超出原先的预期,会议集中请来了欧、美、日等国海底观测系统主要建设单位的权威人士,更新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资料,增强了我国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信心,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海底观测的发展。即使在美国召开同等类型的研讨会,要将这么多国际知名的海底观测专家聚拢起来,也是不多见的。
如果说,三年前第一届海底观测国际研讨会的重点在于介绍情况,是在我国起步时邀请北美、西欧和日本的专家前来说明海底观测的内涵和现状,那么今年的第二次会议就已经具有经验交流的性质。几年来的实践,为会议展开讨论提供了条件。 各国与会专家不但通过事实有力地证明,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是改变人类和海洋关系的一次重大革命,而且以各自的经验告诫我们如何瞄准需求、少走弯路。 环顾国际著名的海底观测系统,无不是出于对科学探索的目标而提出,逐步建设、不断完善而成,没有一家是匆忙选点、一步到位的。海底观测系统的成功建设和运行,都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而不是两者分割、或者单靠管理层就能决定的。专家们建议,要树立全球性的科学视野、进行全面并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科学地循序前进、分步实施。针对不同海区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条件,应当采取不同的观测方案和设备配置。
会议表明:国际上的海底观测系统迄今为止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发达国家非常完善的设计方案,但在执行中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而有所放慢。我国如果能抓住目前的契机,尊重客观规律,尽早建立自己的观测系统,有可能迎头赶上,争取早日进入世界海洋竞争的前沿。
最后更新 (2012-07-11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