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海峰同学北极科考胜利归来
9月20日上午10时,我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张海峰同学随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凯旋归来,受到全院上下的热烈欢迎。学院领导对张海峰在北极科考中的优异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中秋祝福,张海峰同学的导师王汝建教授亲自去极地中心国内基地码头迎接,随行学生献上鲜花。
据悉,“雪龙”号此次科考任务行程是中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人数最多的一次。此次科考不仅突破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高纬度纪录,中国考察队更创造了很多个首次,包括首次实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北极点开展科学考察的愿望;首次在北极点冰面上布放了冰浮标,发射了抛弃式温盐深剖面探测仪,进行了生态学观测,采集了大量海冰和海水样品;首次获得2.5米长的北极点冰芯;首次在白令海海盆3742米水深处完成24小时连续站位海洋学观测;首次将中国海洋考察站延伸到北冰洋高纬度的深海平原,并获得全航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观测的宝贵资料。而在世界范围内,考察队首次利用浮游生物多通道采集器在北纬88度26分的近极点区进行了3000米的深水精确分层采样。
针对本次北极科考的科研情况和生活经历,我们对张海峰进行了采访。
记 者:这次“雪龙”号航行前前后后总共82天,其间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张海峰:我们这次北极之行从厦门出发,在济州岛短暂停留之后就北上开展科学考察工作,仅我所在的地质采样站位位置就涵盖了北太平洋阿留申岛弧、白令海盆、白令海陆架,北冰洋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北风脊、楚科奇海台、门捷列夫海脊、马卡洛夫海盆、阿尔法海脊等海域,突破了以往我国北极科考获取海底表层沉积物采样的站位数量和范围,尤其是在阿尔法海脊和马卡洛夫海盆区,首次获得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样,最北地质采样站位达88º24'N。
记 者:听说你这次采集了大量的珍贵、有价值的样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吗?
张海峰:这次北极考察出发之前,我一直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既定的考察任务,不能完成老师交代的采样工作,但是随着我逐渐熟悉船上的工作环境和我们地质采样的工作方式之后,这种担心一扫无余。本次我共采集到5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33个站位的多管样样品(包括21个站位的箱式插管),以及21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最长达到440厘米,不仅超额完成了老师交给我的采样任务,也圆满的完成了科考任务。
记 者:在这艘国际瞩目的“雪龙”号上待了整整82天,相信你们一定经历了很多非常特别的事,有没有哪件是你印象最深的呢?
张海峰:我曾一度连续18个小时地工作,简直就是“本次北极之行的最长一夜”,我想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段记忆。北京时间8月11日,船时8月10日,是我在长期冰站防熊站岗轮休的日子。那天从船时6点收到通知甲板要进行采样作业开始,一直到船时11日的中午12点,我一直在后甲板作业,重力柱采样、箱式采样、500微米和150微米两种孔径的多联网采样,再到完成之后继续参加长期冰站的防熊站岗任务,18个小时的连续作业耗尽了我的体力,但是那天是我第一次完成浮游拖网采样任务,所以虽然很累,但是觉得付出总有回报,再怎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记 者:最后,能请你简单谈谈本次北极之行的感触、感想吗?
张海峰:用一个老极地告诉我的话来来说,“极地情总是那样神奇,一旦拥有,天长地久”,短短82天的北极之行,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短短的旅程,但是却如此的难以忘怀!从最初登船时的忐忑不安,到最后下船时的依依不舍,这期间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后甲板的地质采样、长期冰站的防熊站岗、篮球馆里的大汗淋漓、游泳池里的激情欢畅,雪龙船上的工作、生活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船长的指挥若定,船员的汗流浃背,领队首席的运筹帷幄,科考队员的探空测海,北极之行也激发了我对极地科考事业更高的激情和热爱。船上度过的这82个日日夜夜,我不仅从那些老极地、老前辈们身上学到了“科学”二字的真谛,更是感受到了“奉献”二字的内涵和沉重!极地的艰苦和艰辛,非亲自到过极地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而“苦中作乐”,也许是对极地事业最好的诠释。但是我想说的,我爱上了极地,爱上了这样一群甘于奉献的人,如果可以,我愿意为祖国的极地事业奉献一生!
这是一次令人欣慰的交谈,这是一次让人感动的采访,这是一个热爱极地热爱祖国的人,这是一个懂得奉献乐于奉献的人!我们祝福海峰同学能够以此为起点,再接再厉,不怕吃苦,发扬极地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祝福我院事业蒸蒸日上,工作日新月异,师生团结一致,再创明日辉煌!
最后更新 (2012-07-12 14:15)